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绍兴头条网 ☉ 社会视角 ☉ 有没有遭遇过“大数据杀熟”?滴滴回应引发网友更多困惑

有没有遭遇过“大数据杀熟”?滴滴回应引发网友更多困惑

2018-03-24 09:31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502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导读:网约车市场,又开始闹腾了。 近日“大数据杀熟”引起网友热议,部分用户认为滴滴出行也存在该行为。3月23日,滴滴出行CTO张博在滴滴内网发布公开信称,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张博还向网友解释,滴滴打车价格不会因人、设备、手机系统而异。不过存在“预估价”和..

  网约车市场,又开始闹腾了。

  近日“大数据杀熟”引起网友热议,部分用户认为滴滴出行也存在该行为。3月23日,滴滴出行CTO张博在滴滴内网发布公开信称,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张博还向网友解释,滴滴打车价格不会因人、设备、手机系统而异。不过存在“预估价”和“实付车费”会因为行程真实状况而有所差异。

  杀熟,大家都懂。那什么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3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一篇文章举了例子——

  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定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这算得上算法的“功劳”。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不少互联网平台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看人下菜碟。

打车比较.jpg

  有人做了小实验,发现上述情况绝非个案:同在办公室的甲与乙同时打开某打车APP,呼叫起终点相同的快车(平价车)。结果是平时常呼专车(高端车)的甲,显示价格就比平时只用快车的乙略高。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的手法通常很隐蔽。

  “大数据杀熟”涉及多个企业,“同样出发点,同样目的地,价格却不一样”触发了网友的共鸣。微博上,还有网友发现,苹果用户打车比安卓用户要贵。不光是打车,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型号不同给出不同的收费标准。

  3月23日,张博在滴滴内网发布公开信称,“必须要强调的是,滴滴平台上不允许价格歧视,打车价格更不会因人、因设备、手机系统而异。创造用户价值是公司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底线。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

  张博解释,“预估价”和“实付车费”是两个概念。“预估价”是为用户提供行前车费参考,会实时波动。“实付车费”是根据每个行程的真实状况标准计费得出支付价格。

  但造成“预估价”波动的原因不少。张博认为,每个行程的预估价是根据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预估的。这些变量都会影响预估价。其中,路况是最复杂的变量,变化非常快。

  “滴滴显示的预估价金额=预估价-优惠券抵扣金额。有一些网上的case对比忽略了优惠券抵扣金额,因此造成误解。”张博介绍,乘客发单时所处的网络环境是复杂的,可能是移动网络、可能是Wi-Fi环境。乘客也可能是在诸如机场、火车站、地下停车库等建筑结构较为复杂的场景,这都会影响用户的定位信息。此外,即使同名的起点和终点,也会受GPS精确度影响,最终经纬度坐标产生细小误差,从而影响预估价的估算。

  针对张博的回应,消费者并不认同,甚至有网友点评其是“睁眼说瞎话”。综合网友的意见,大家都不希望一家垄断的格局,希望一个市场有两到三家形成比较健康的竞争格局。

  根据国家发改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三条,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按照这一定义,“大数据杀熟”显然违反了《规定》,是一种典型的价格欺诈。对于消费者而言,“大数据杀熟”增加了决策成本,让他们为了货比三家而疲于应付;对于商家而言,“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一旦被消费者发现,往往会对企业的商誉造成严重打击,消费者“货比三家”的行为也给竞争对手提供了可乘之机。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