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绍兴头条网 ☉ 社会视角 ☉ 秦之声——黄土地的根   陕西郭军平

秦之声——黄土地的根   陕西郭军平

2018-07-20 08:03    来源:    作者:    阅读:157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秦之声——黄土地的根

  陕西郭军平

  在粗犷浑厚的黄土地上,在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黄土地上,在人文始祖长眠的黄土地上,有一种大雅大俗的民间戏曲艺术——秦腔,它活跃在秦岭南北、大河上下、关内关外,活跃在广袤粗犷、苍凉浑厚的八百里秦川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之间。
  
  也许正如那粗犷纯情的陕北民歌是由那些种田的农夫、放羊的汉子、浣衣归来的婆姨、未出嫁的妹子在劳作之余传播一样,秦腔,也是因为他们——一群热爱秦腔艺术、祖祖辈辈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自乐班的人们不断地传唱而绵延。
  
  案头一幅《秦之声》,我颇为欣赏:画面中一老一少俩爷们:老者乐呵呵地拉胡,小者满脸通红扯开嗓子大吼。生动的情景,有趣的画面,俨然生活在黄土地上淳朴的人们。这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勾起了我对黄土地的无限遐想。
  
  耳际飘来一阵粗犷苍凉的唱腔,伴随着一阵锣锣鼓鼓急促的敲击声,在二胡丝丝入扣的伴奏下,在清清亮亮的木鱼打击声里,那传统的《铡美案》正如火如荼地上演,扮演包公的花脸正一字一板雄浑有力地唱:“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往后退,相爷把话说明白。见公主不比同僚辈,惊动凤驾理有亏。”那声音,那唱腔,那抑扬之间的音调,那雄浑的阳刚之气,浸透着粗犷苍凉的黄土地,挟裹着八百里秦川的滚滚雄风,犹如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扑面而来。
  
  这声音,穿透秦岭南北,穿透大漠边关,穿透五丈原的角角落落,飘荡在世世代代热爱黄土地的人们的心中,飘荡在这块雄浑古老的土地上,飘荡在千年历史文化的血脉里。
  
  或许自己是秦人的原因吧!或许是这幅画太富有生活气息了吧!或许是灵魂深处割不断的黄土地情结吧!这幅画至今仍被我保存在自己的书房里,悬挂在桌案几旁。闲暇之余,我常常仔细欣赏,品评咂摸,我的思绪常常被画中的情景、画中的文字深深吸引,继而飘荡在广漠旷远的黄土地之中。
  
  家乡——令我深深迷恋的那一片黄土地,只要在饭余茶后,或是在节假日里,总是能听到那——或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或凄凄婉婉、缠缠绵绵令人魂牵梦绕的秦腔秦韵。在家乡,只要每逢古会时节,或农人过白事时候,或大型开业、店庆等特殊日子,总能听到那悠扬婉转的秦韵秦调,听到那粗犷苍凉的雄浑秦音。那一声声高高低低、婉婉转转、慷慨激昂、似吼似喊的秦音秦调总能让人们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土地、熟悉的面孔,令人们想到那些黄土地的大苦大难,黄土地的风云变幻,黄土地的沟沟峁峁,山山川川。
  
  那些活跃奔走在山山水水、沟沟峁峁间的秦腔自乐班——他们犹如泣血歌唱的荆棘鸟,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朵艺术之花,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热爱和不断传唱,从而使得秦之声永恒地扎根在黄土地上,从而使得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传播四方,名扬天下。
  
  不信,当你走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上,或走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或经过一段繁华的街道,或一座偏僻的村落,也许稍一留神,你就会看到他们的影子、他们的身姿,听到他们慷慨激昂或婉婉转转的歌唱……
  
  在单调乏味的空气里,忽然传来一阵悠扬婉转或慷慨激昂的曲调,你难道不感到一种惊喜、一种新鲜、一种趣味;在平常无聊的岁月里,在空空荡荡的山谷里,或在汽车嘈杂的轰鸣声里,你难道不感到一种安慰、一种陶醉、一种欢喜。
  
  一朵普通的艺术之花,一朵大雅大俗的艺术奇葩,就这样被世世代代绵延,像风一样飘荡在亘古苍凉的黄土地上。一辈子辛勤劳作的秦民,一辈子在沟沟峁峁、大河大山里淘洗日子的秦民,从生的大苦大乐到死的哀哀凄凄、慷慨悲凉,都被这一朵优美哀戚的艺术花朵演绎、传唱、升华。
  他们是这朵艺术奇葩的传播者、种植者、守护者。犹如泣血的荆棘鸟,他们不会停止泣血的歌唱、衷情的迷恋。他们的足迹,遍及黄土地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他们的弹唱,响彻了黄土地的村村落落、大街小巷。
  也许,黄土地上的每一棵树、每一棵苗、每一只鸟都曾被他们打动;也许,黄土地上山山水水、沟沟峁峁神灵都曾听过他们动人的弹唱。像风,他们掠过广袤的黄土地;像雨,他们滋润过干燥的黄土塬。他们是默默的一族,普通的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淳朴的就像山间的小草一样,古老的就像青铜器一样。从山涧里来,到山涧里去;从庄稼地里来,到庄稼地里去;从闻着包谷杆的炊烟里来,到闻着包谷杆的炊烟里去,他们是这样的默默,这样的执著,把农家一季季平淡的岁月演绎得滋滋润润、鲜鲜活活。
  
  黄土地,黄土塬,因为有了他们而不孤独;因为有了他们,而不寂寞。于是,黄土地上的生活从而更加灿烂,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动人心弦。也许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言:“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老一辈能唱,小一辈也能唱。秦腔原本是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秦川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生时落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调,痛苦了唱慢调,都表现得多么有情有味。当人们拉老牛累到筋疲力尽时,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块儿涤荡尽了。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这应该是对秦人文化的深入解读。然而,在现代娱乐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流行音乐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的今天,在庸俗的歌舞节奏噼噼啪啪的热闹的今天,在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日渐同化相似的今天,如何固守我们黄土地的根——《秦之声》,就越来越成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日渐思考的一个问题。
  
  秦之声——黄土地上的根。那一幅永恒的画、那一曲不老的乡音、那一股永恒的绵绵情愫,将永远鲜活在人们的眼中,飘荡在人们的耳际,激荡在在人们的心中!
  
  (此文曾获得中宣部《党建》杂志2014年“美丽中国·文化乡村”一等奖,从全国千余份稿件中选拔出来,刊登《党建》杂志,奖励千元及国家级荣誉证书。入选《唯美文精选散文贰卷:岁月静好》“艺术”栏目)
  
  作者简介: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高考热点作家;光明日报主管主办《教育家》杂志“全国名师工作室”专家成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全国校园文学十佳指导教师,渭南市优秀教师,澄城县优秀人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唯美散文精选》主编《渭北文集》主编,《古徵文学》主编;主持《教师文学修养与校园文学课堂实践活动研究》、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与艺术管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的途径和方法》等国家级课题研究,深入各级学校、机关作报告数十次;著有散文集《诗意语文》“三部曲”:《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诗意语文:游牧心灵》《诗意语文:谈文论艺》;教育专著《名家名师指点:高考阅读教学》;曾获“杜鹏程文学奖”、“浩然文学入围奖”、入围“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全国校园文学教师组作品一等奖,中宣部《党建》“美丽中国·乡村文化”征文一、二等奖;《游司马祠》入选2012年陕西省中考真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意林》《青年文摘》《语文报》《美文》《杂文月刊》《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一百多家知名媒体发表散文、杂文、评论五百多篇,三十二篇文章被编为中、高考(真题)模拟试题,被《语文周报》作为“中考热点作家”宣传报道,文章收入十几家语文阅读教材读本。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