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绍兴头条网 ☉ 社会视角 ☉ 著名作家蒲力民观后感:从《一号文件》到《黄土高天》

著名作家蒲力民观后感:从《一号文件》到《黄土高天》

2018-12-04 13:28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268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导读:《黄土高天》观后感 从《一号文件》到《黄土高天》 (西安)蒲力民 近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黄土高天》,是根据莫伸的报告文学《一号文件》的原创事件和历史脉络成功改编而搬上银屏的。该剧真实、立体、全面地描写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完整历程,谱写了改革开放40年三代中国农民的命运史、中国农村改..

《黄土高天》观后感

                  从《一号文件》到《黄土高天》

                            (西安)蒲力民

  

  近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黄土高天》,是根据莫伸的报告文学《一号文件》的原创事件和历史脉络成功改编而搬上银屏的。该剧真实、立体、全面地描写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完整历程,谱写了改革开放40年三代中国农民的命运史、中国农村改革史、中国农业发展史,是一部 “不负天下不负农”的良心剧。

  《黄土高天》我是一集不落的看完了,因为我经历了当年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算是过来人。该剧能够俘获各个年龄段的“芳心”,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细看家长里短,远观波澜壮阔。窑洞、炊烟、大喇叭、敲钟、碾子、石磨、手扶拖拉机等特有元素构成了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对很多年龄稍大的人来说,敲钟上工,村口开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面、交公粮时的愉悦和扛麻包时疲惫交织的滋味依旧回荡在眼前。对70后乃至80后而言,这些童年记忆的存在,一定会让他们在看《黄土高天》时心有戚戚然。

  

  故事围绕“三农”进行,拒绝人物脸谱化。张天顺是一个保守传统的村干部,但识大体顾大局,敢于起用年轻人;秦学安大胆改革,一心想通过勤劳努力改变家乡贫困的现状,但难免在探索发展中,把大家带入各种困境;秦奋、秦田用现代理念发展农业,但不完全了解农村和农民,工作中阻力不断;张守信看起来是个自私的乡镇企业家,但也不乏商业头脑和为家乡争光的想法,这样的“非完美”人物设计既有真实性、层次感,也让故事更具戏剧性。以秦学安为代表的三代农民,真实还原了农村的发展变化。四十年农村的变迁改革,从最初的“大包干”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再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允许农民经商,从而出现“乡镇企业”,再到“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从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张天顺、秦学安、秦奋、秦田三代改革掌舵人在尝试中屡屡碰壁,虽然有各种困难,但还是步步为营,曲折中前行。他们在改革中,经历过迷茫,审视过自我,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也令观众备受启迪。

  

  该剧能够如此真实而艺术地再现改革开放40年农村恢弘壮观的场景,无疑体现了编剧和导演的艺术造诣和功底,无疑吃透了报告文学《一号文件》的内涵。

  莫伸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从选题、调研、采访到出版整整用了三年时间,其中采访占用的时间最长,大约一年半时间。他走遍了陕西的陕北、关中、陕南,到访过安徽、山东、河北。每到一处都是深入到田间、农户,召开座谈会,采访当事人。他记录了百万字的采访笔记,写作时又几易其稿,从最初的70万字改为出版时的60万字。这种深入基层,走向生活,走进底层的敬业精神,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时代是极其难能可贵的。难以想象,在他和蔼谦虚的面容里,在他修长而富于骨感美的身躯里,蕴藏着多么大的能量!也正是他的这种孜孜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才完成了这部可以载入史册的长篇报告文学;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史料性报告文学,才成就了《黄土高天》这样的高品位、正能量的影视作品。

  

  我是在一次报告文学讲座上见到莫伸老师的,他是这堂课的主讲,那次他也谈到了《一号文件》的写作过程。会后,我告诉他说我是农村“大包干”的亲历者,79年至82年在耀县人民政府工作,给时任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冀军当过秘书,写过几篇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方面的调研报告。他听后很感兴趣,但这时《一号文件》已经定稿,我也就觉得是拉拉闲话而已。谁知几天后,他突然打电话告诉我说,明天从延安采访回西安,想顺路采访一次冀军同志。我说好!我陪你采访。但又说,你的书已经定稿了,有必要再去采访吗?他说,很有必要,也是顺路。当时冀军已经退休多年,快80岁了,听说作家莫伸要采访他,一下子来了精神 ,说起当年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的过程,头脑异常清晰,许多事件如数家珍,还特意从家里找出我们当年写的调查报告原稿和他自己调研时用的四个笔记本。看着那些发黄的稿纸和保存完好的笔记本,莫伸似乎被感染了,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兴奋和激动的神情。这次采访大约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午饭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

  

  我着实被莫伸这种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和求实探索精神感动了。按常理,已经定稿的作品,就没有必要再采访调研了,可他不会轻易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这是怎样一种创作态度和精神?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去这样做?后来,我在一篇题为《从文学创作到影视艺术》的莫伸访谈录中找到了答案。莫伸说:这些年,我非常愿意往基层走,往生活的纵深走,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发现,生活给予我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每次走向生活,都能使我获得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这就解决了源泉的问题。二是我发现,越是走向生活,你就越会发现,原来自己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那样的无知,那样的浅薄,甚至完全是扭曲和颠倒的。于是生活本身又激发出你探究历史和认知生活的兴趣。结果是越向生活的纵深走,就越对生活有兴趣,创作的激情就越大,创作的素材就越多。我之所以一直在创作,并且今后仍然会兴致勃勃地有许多创作计划,不在其他,就在于它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兴趣,又由兴趣进一步演变为一种责任和义务。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这个社会要很好地发展,不缺少多元的认识,更不缺少澎湃的激情,缺少的是客观和理性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客观和理性不会凭空而降,它是生活的积累,也是站位的积累,还是高度的积累。如果要说体会,这是生活给我的体会,也是长期创作给我的体会。

  2013年3月,我和冀军应邀参加了《一号文件》发行暨研讨会。会上许多专家、学者给予作品高度评价,陈忠实等作家评论说:这是一部可以传世的警世之作,不光有学术意义,还有资政价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明方向。感谢《黄土高天》的创作团队,以小人物奋斗史展现时代大情怀,通过影视艺术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精彩呈现;感谢莫伸的《一号文件》,既真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农村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又弘扬了新一代农民的创新精神,承担起舆论的正面引导和责任担当。“创作必须有生活,并不意味着排除艺术技巧。或者换句话说,有生活绝不等于就有艺术。”从《一号文件》到《黄土高天》是艺术和生活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对生活的完美体现,让我们期待不断有更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涌现出来,使文学不负历史的使命,不负百姓的期盼。

  作者简介:

  

  蒲力民,笔名朴实,大学文化程度,陕西凤翔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评协理事、顾问,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党支部书记,交通作协公路分会主席,省职工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当过农民、工人、警察、干部。曾在十多个党政部门任职,工作岗位多变,生活激情不减,日积月累,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版作品有:纪实文学《香山下的阴影》,中篇小说《风雨人生路》《青春不迷茫》,散文集《岁月留痕》《人在旅途》《幸福在路上》《幸福的感觉淡淡的》《老兵日记》《别问时间都去哪了》《老兵不走》等十余部。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