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绍兴头条网 ☉ 社会视角 ☉ 丁 晨《回望》

丁 晨《回望》

2019-02-13 13:0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179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回 望 大 吉 厂

丁 晨

mmexport1549976285103

坐落于古城西安书院门南侧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大吉厂巷,现在很多西安人可能都不知道这条小巷子,但它和这座城市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独韵的特色文化。我在这里度过了我人生最初的三十个春秋,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房一屋都深有感情。我叫丁晨,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述大吉厂的故事。


老的大吉厂位于顺城巷以北,书院门中段向南纵深约六七十米,呈“丁”字型,分东西两段, 全巷200多米,27个门牌号。 大部分是多户合住的四合院,房子破旧、古朴,半砖半胡墼的瓦房居多。小巷老屋窗少又小,天井巴掌大。深宅大院和独门独户也有不多。4号、7号、14号、27号院是令人羡慕的深宅大院,房屋高大,一砖到顶,有两道门楼。尤其,一进半巷子西侧27号,是大书法家吴三大独门宅院。高大气派,大院里有二层阁楼,墙面是青石水磨砖砌而成,房门和窗框,刻有图案。可谓大吉厂最好的老宅了。

溯源大吉厂巷的历史,隋唐时斗鸡风靡一时,贵族子弟一天到晚都聚集在这里斗鸡,使这一带成了热闹、喧嚣的娱乐场。初唐诗人宋之问《长安路》诗曰“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就是对斗鸡场的描述。唐时大吉厂除了斗鸡外,还是演奏鼓乐、表演舞蹈的娱乐场所,有鼓乐社流传至今。因“鸡场”“吉厂”谐音,名字就演变、雅化为大吉厂,后来为图个祥瑞之意,改为今天的“大吉昌”了。其实,叫大吉厂巷,一点也不大,是一个狭窄的小巷子。

我4岁时随父母搬到了这里,居住在大吉厂巷13号院,在这里度过了我难忘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在我的记忆里,小巷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大家相互帮衬,相互体恤。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76年4月 6日我结婚的那天,当时我父母已去世好几年了,那一天巷子小院里像过节一样,街坊邻里总动员,在这破旧的四合院里,却为我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婚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小巷记忆。



大吉厂巷曾有三座古庙,即东头的观音庙、丁字路口的黑虎庙和西头的娘娘庙。过去一直保留着过庙会的传统。每逢春节,小巷庙里,就鼓乐声声。乐声还未响起,爱听鼓乐的长辈们就蜂拥而至,他们不听完演奏绝不散去。我当年还是个娃娃,只觉得,热闹,好玩。遗憾的是三座庙宇早已荡然无存。

大吉厂鼓乐闻名遐迩,表演也是从唐朝一直流传至今的。现在表演鼓乐的是成立于1918年的“大吉厂鼓乐社”。主要创始人傅振中、裴玉杰、周鼎山都是西安响当当的鼓乐高手。当年有一面印着“大吉厂巷鼓乐社”几个字的大红旗,这面旗长2米、宽0.80米,两边用木棒支撑、四周镶着金边,有劲的棒小伙才能扛起。这面大旗一扛,后面就哗啦啦地跟满了人群。

原大吉厂15号杨家祯老先生是乐队总指挥,为鼓乐社倾注了全部心血,1980年去世,享年77岁。当年省广播电台播放讣告,悼念著名名民间音乐家杨家祯同志逝世。现年30多岁苗捷是今天大吉厂鼓乐社社长,原16号苗捷的叔叔71岁的苗永泰是鼓乐社老师。目前叔侄俩掌管着鼓乐社。

大吉厂鼓乐社作为西安鼓乐的传承者之一,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其乐谱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入宫廷音乐,又在安史之乱中随乐师传入民间,被誉为“盛唐余响”、“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级非遗名录。

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两种。坐乐即室内演奏的鼓乐艺术形式。行乐比坐乐简单,吹吹打打,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我们娃娃,就跟在行进乐队后边,喊着,嚷着,疯着,好不热闹。

解放前后的那段时间,大吉厂有经营“煤头”的行当,有不少靠做小买卖营生的人家。媒头这个东西,现在人都不太知道了。所谓“煤头”其实就是用来引燃水烟、旱烟的火纸。那个年代中老年人吸食水烟的很多,用火柴嫌贵,烟民们习惯用煤头燃烟。原大吉厂10号的刘志仁爷爷经营煤头多年。晚上,老伴刘奶奶和刘爷爷一块,在一个石案上装料、搓圆、粘好、晾干,制作好煤头。白天,刘老爷子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16号苗家、20号孙家、26号范家等都经营过煤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经营煤头的这种行当就逐渐绝迹了。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昔日老的大吉厂巷,经过多次改造,已旧貌换新颜。这个平日里的古朴狭窄、安详宁静小巷子,早已改造成飞甍重檐、古色古香,90多米长的书画一条街,洋溢着浓浓书卷气、古雅韵味和现代气息。漫步在今日的大吉昌,那悠扬厚重的千年的鼓乐声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作者简介:

丁晨,笔名奕言,生于1947年,河北省任县人。“老三届”知青、高级编辑、大学文化程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陕西交通报》副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公路》杂志终身记者、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2年开始在《工人文艺》发表短篇小说《梨》至今,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史话、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上百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秋叶》《迟到的欣慰》《幽敻含光门》《寻找》4部,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文学作品集、好新闻作品集锦和交通史志等30余部已出版发行。

散文《永远的铺路石》获2001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三等奖;散文《乍见周庄》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全国散文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并编入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散文《迟到的欣慰》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中国当代散文奖”并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报告文学《梦圆中国第一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纪实》,获2011年省作协主办的陕西首届”报告文学征文大赛最佳文学作品奖。长期坚持散文写作,笔耕不辍,其散文创作个人成就词条,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