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绍兴头条网 ☉ 社会视角 ☉ 【金延安征文展播349】丁彩玲《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散文诗)

【金延安征文展播349】丁彩玲《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散文诗)

2021-05-13 20:02    来源:    作者:    阅读:1498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丁彩玲 【金延安征文展播】
<我第2次来延安>

序 言
2018年5月22日,是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我和《中国诗人》杂志主编安娟英女士走进了梁家河,延川县文化单位的领导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梁家河是我想往很久的地方,今日终于来了,怎能不激动呢!我们参观了梁家河,太震撼了!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才好呢?还是要留下一份历史记录和永久的记忆。(中间我病了)所以从2018年12月初、开始整理照片,如实写文字,直到2019年元月1日凌晨01:42分,完成了照片和文字的整理(2019年1月1日记)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散文诗)
文/丁彩玲(阳光明媚)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1975年他上大学离开了梁家河。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习近平说,他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不管走多远,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2007年8月28日、2008年7月12日、2011年5月2日、2014年5月5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习近平1993年9月27日,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他一次次走进难以忘怀的家家户户。临行前三次停车,深情地看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

窑洞,我温暖的家!这些事,还保留着当时的温度……

顺着小河转了个弯,到习近平住过五年多的知青院。院子里六孔窑洞,是1970年生产队专门给知青修建的。修建后,习近平就住到了这里,直到1975年离开。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来到知青院,站在知青院前,习近平指着前面一个地方说:“那边是印堂家的地方,我们常端上碗到他家窑畔上吃饭。”走进知青院,习近平把每一孔窑洞都看了一遍……

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
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
人群里也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位老婆婆拉着习近平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可别忘了我们呀……”
习近平流着泪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这儿扎根一辈子!”
“你快走,你上了清华大学,以后我们有条件去北京,就有人管饭了。”一位“小伙伴”向他吼叫。
这天,村子里的人都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习近平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
梁玉明、石春阳、张卫庞吕候生等12人步行40多里,和习近平一起来到延川县城。晚上,大家住在吕候生的三伯吕能胜在县百货公司的宿舍里。10月8日,他们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纪念照,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照相。
照相花了5元5角钱,大家凑齐了这笔费用,坚持不让习近平出。照片中,习近平坐在前排当中,脸庞瘦削,外衣的扣子一丝不苟地扣着。梁玉明一直把 习近平送到了延安,送他搭上了南下的客车。习近平走了,带着对梁家河深深的牵挂……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来到村民家,他说:”回家了!”习近平带着彭丽媛去看她在梁家河的“家”
村民张青远的家,是习近平当年第一个住处。在这里,习近平等六位知青一直住到张青远有了孩子后才搬出去。眼前的小院干净整洁,围墙用插片石垒成,院子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子和红辣椒串子。一跨进院门,64岁的刘金莲激动地迎上来说:“还认得我不?”“太平(张青远的小名)家婆姨嘛!……那年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几个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哩!”
习近平风趣地说。他又指着另外两孔窑洞说:“你大你妈住这间,你们住在那个边上的窑洞。”“对呀!这么多年你都没忘。”刘金莲感叹道。“那怎能忘呢!”习近平笑呵呵地说。
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挂着一盏马灯。数了数彼子,习近平说:“不是五块,是六块,当时住我们六个。誰挨着誰,他记得非常清楚。”雷平生抢了炕头,褥子被烤黄了”
习近平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的痰都是黑的。”
1993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张青远还与他开玩笑:“近平,你咋不把家里的带回来?”2015年,习近平再回到梁家河,张青远已去世。习近平很难过,问:“是得啥病走的?”刘金莲说:“哮喘病,肺气肿。”习近平叹了口气,说:“也不是很严重的病,怎么没治好呢?”
走进刘金莲住的窑洞,掀起饭桌上的笼布,白生生的馒头和油馍馍,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油馍馍,说:“好!这是年茶饭嘛!”又问:“现在生活好了吧?”刘金莲说:“我现在生活可好了。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我身体也挺好。”习近平握着刘金莲的手,叮嘱她要保重身体,说:“等我一会有空、有时间,还会来看你们的。

不远,这里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第二个住处。大家一起往那里走去。谈话间,已到了吕候生家院子,他给彭丽媛介绍:“最上边的这孔窑就是我住过的窑洞。我和候生年纪相仿,常住在一起。他从小就会做饭,我主动向他学习,他还经常给我做饭吃呢。那时没油,候生办法多,捣上几个杏仁,在锅里一炒一擦,就有了一点油花,再倒进土豆、南瓜,还挺香的。”
习近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年回来,他给乡亲们带了茶叶等礼物。2015年春节前这次回来,他又自己出钱给乡亲们采办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等年货,家家都有,并送上祝福:“全村父老乡亲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感 动

我们怀着非常感动的心情,一个一个的窑洞看,一个一个院子进,这时已到了下午五、六点钟,院子只有我们几个人了。忽然不知从那方向走来几个青年,很礼貌的对我们说:“我们是广东新闻记者,想对你们进行采访……”我们接受了采访。当记拿着话筒向我走来、把话筒对准我时,我激动的说道:“习近平太不簡单了!小小年纪,受尽了苦,但他不怕吃苦!繁重的劳动之余,回到窑洞,晚上点着煤油灯,书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博览群书呀!想一想,谁能这样呢?”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我们向前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梦,靠我们去实现,满怀信心地幢憬着美好的未来!我们很热爱习近平总书记……”







丁彩玲 【金延安征文展播】

<我第4次来延安>

金延安•南街
—沿街老照片忆起张思德

文/丁彩玲(阳光明媚)

1•
陕旅集团在圣地河谷金延安
打造着西北地区民宿集群
浓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
陕甘宁边区延安的风情街景
陕西作家慕名而来
亲眼见证了它的风范

步入古朴的南街
围合式院内的主题酒店
中共中央第三招待所……
仿佛回到了上世纪的岁月
街墙上挂着一幅幅的老照片
回顾着难以忘怀的记忆

抗战时期艰苦的环境
催生了大生产运动的发展
人人争当劳动模范
开荒种地粮满仓
丰衣足食去打仗
创作了革命歌曲南泥湾

国际友人白求恩
不远万里来到延安
简陋的手术台上显身手
救治了生死战线上的伤病员

2•
我怀着无限敬仰之情
佇立在张思德烧炭像前
望着他默默的含着泪眼……

他是1933年参加的红军
反击围攻战斗中两次负伤
强忍着剧痛冲入敌营

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
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
经历了千辛万苦
到达陕北后調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长
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准确无误的完成任务

国民党对边区军民施行“围剿”和经济封锁
他带领一班人苦战三月
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
把八万斤烧炭运送到延安
解决了中央冬季取暖问题

烧炭时窑洞突然塌方
他奋力把战友推出窑洞
自己却被塌陷的窑洞活埋
哦!舍死救战友光辉留人间!

张思德家乡在仪陇四川
牺牲时年龄仅有29岁
贫农家庭长成人
出生于1915年

毛泽东参加了他的追悼大会
亲笔题写挽词
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高度赞扬了他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进入新时代2009年9月10日
张思德被评100位对新中国
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丁彩玲 【金延安征文展播】

<我第4次来延安>

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观后感
文/丁彩玲(阳光明媚)

我已泣不成声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抗日前线正在激烈交战
父亲浴血杀敌
母亲在战火中生下孩子
用军装包裹好继续战斗

天下的妇女都知道
生孩子如同过鬼门关
革命的母亲啊!
承受巨大的磨难!

没来得及叫声爸爸
没来得及叫声妈妈
他们已壮烈牺牲!
失去父母的孩子
孤苦伶仃
那是怎样的心酸伤痛……

看看现在的孩子们:
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
有老师在漂亮和谐校园里
传授知识
年青的父母家家有小轿车
节假日带着孩子去旅游……

这一切是谁给的?
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红色历史代代相传!
谁若忘记了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2021年4月15日【陕西作家回延安】












作者简介




丁彩玲 ,西安市人。笔名:阳光明媚,城南庶民。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诗学研究会副会长、《词坛》杂志社副社长。陕西汉唐文学艺术社社长。甘肃省韵文学会特邀顾问。
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作品精选集》、《世纪诗典》、《长安诗选》等多部书精选本。诗歌还入选了《丝路琴音》《丝路驼铃》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合集出版。诗歌,散文、被多家网站转载朗诵,曾获奖多次。2019年11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曲江池畔柳丝长—丁彩玲诗词散文选》,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